来源:优设 作者:西市馒头铺子
上面几个问题都是以图片举例,而实际项目中,文案、图片、视频,都需要结合内容生产者的能力和习惯充分考量设计的合理性,而不是从设计反推运营,强求内容生产者以设计师心目中更美观的格式去生产内容,这种限制下的拘束感往往是用户流失的开始。
层次3:用户情感真实
相比前两个层次的真实,用户情感真实非常考验设计师的同理心。
一站这个case,如果不考虑用户视角的真实性的话,毫不夸张地说,我用1/10的时间就可以做完。
那9/10的时间用在哪里了呢?
说起来有点好笑,都用在编故事上了——谁让这是一个故事平台呢。
车站评论的内容都是自己一条条写的,有一部分来自向朋友解释case背景后、朋友帮忙撰写或提供uimaker.com/uimakerdown/">素材的,另一部分则是自己以最大限度的代入感和同理心去编写的。
在开始内容卡片的设计前,需要「编」很多故事,这期间就会不由自主地开始思考:这类评论,一般会写多少字?文字在卡片中全部铺出还是按固定长度截断?字数的变化会对卡片设计产生怎样的影响?最多折几行?行高多少?字数很少时会不会显得奇怪?图片尺寸怎样去适应字数变化?
最终,故事文字最大长度确定为150,不同场景的卡片分别选用截断和完整铺出的处理方式,都是在这一系列思考后确定的答案,每个小问题具体的分析就不在这里展开了。
围绕文字的设计,再聊一个问题——故事是否要求填写标题?
起初设计的时候,可能不由自主地想画一个标题上去。相比铺出长度不固定的内容,有标题确实某种意义上对设计更加有利。
但自己和朋友在撰写的时候都不由自主地觉得标题很累赘,在设计时都如此,更何况真实用户使用的时候。且对于全文长度仅有150的故事内容,标题存在的价值很难说得圆。
所以,后续设计中就取消了标题的设置,改为直接透具体内容。如果没有代入用户视角去尝试编写内容的过程,很大概率不会想得这么深入。
对目标用户群体而言,是否需要提供个性签名功能?曾几何时一大票APP无论什么类型,都照搬QQ的个性签名系统,结果填写率惨不忍睹,设计的签名位要开了天窗。因此,这点是需要在稿子中“编”签名时同时思考的一个问题。
考虑到产品受众多是内心细腻、渴望个性化表达的群体,而自己和朋友「编」签名的过程也非常流畅,结果呈现出来也和产品调性比较吻合,所以最终采用了有签名的方案。
说到底,个人一直觉得,了解一个产品的用户调性是非常重要的,是指导自己设计思考的一个股没有实感却又不可忽视的软性力量,persona不是走过场,而是在设计中时刻要去思考的问题。
同样是出自网易、以评论系统闻名的两个产品,网易云音乐和网易新闻,用户的语言风格和评论习惯是完全不一样的,为什么云音乐的评论回复是单对单的私聊式,而网易新闻则以“楼中楼”模式诞生的各种神楼闻名遐迩,产品的很多特质并非上线前就完全想好这样设定的,而是被用户调性反向输入的结果。
结语
也许很多朋友看完的反应都是:话是这么说,可实际项目中哪有时间去这么打磨稿子里的内容,能把框架按时交付就不错了。
可我最真实的感受就是,我还真没感觉这道工序影响了我的效率。难道是因为当年war3练就的手速?
我想,最合理的解释还是因为这样的习惯已经陪伴了自己很久。也许当年第一次细究内容的不真实性、逐一改掉时,会觉得有点费工夫,但这次改掉一个点,下次在聊需求、出稿子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在第一时间把这点考虑周全。久而久之,对内容做个简单的把关,真的没有想象的那么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