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作者:ui制造者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自从厌倦于追寻,我已学会一觅即中;自从一股逆风袭来,我已能抗御八面来风,驾舟而行” 每当我看到这句话,我都会深深的坚信一些事情,而更加不屑与另一些事情。假如有人说设计如何走向成功好像绿野仙踪的黄金之路一样清晰,那么我会觉得他不仅仅拯救了设计,并且拯救了世界,还有黑暗中苦苦寻觅的人们。但事实上,我看到的仍然是他们锤头丧气的站在那里。我们永远不会得到最好的办法,因为世界并不是触手可及的规则,而是在不停变化的信息汇聚。所以我们能做的要么祈祷,要么靠自己的双手寻求救赎。。。 我理解的设计: 当我还在Yahoo的时候,Chris从美国来到我们的团队,提出“设计是为人们解决问题”的时候,我至今对此充满疑问(此篇文章在我的blog里可以找到)。其实我从来不反对这点,设计师当然需要为用户解决问题,但如果用这个作为产品设计的最终目的和准则,是不是有点太幼稚了。。?很明显他忽略了一些问题,而且还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按照我的经验,对于一个视觉设计师来说,让我冒昧的为我理解的设计分为三个层次: 1.可用的、易用的 2.漂亮的 + 可用的易用的 3.拥有独特产品气质的 + 漂亮的 + 可用的易用的 作为一名设计师,我始终认为让产品做到可用的、易用的,是最基本的要求。所以当我们把设计理解为“为用户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辜负了用户对设计师的期望,甚至浪费了自己智慧。当我们用这条准则评判设计优秀与否的时候,我们就会在一个狭小的深井中悠然自得。因为每当我们把一个乏味的、干吧吧的逻辑组合般沉闷产品呈现在用户面前的时候,我相信他们不会感到愉悦的。 我认为,设计是与人打交道的。那么我们的方式必然是等同于人与人的交流方式。那么评判一个设计或者讨论一个设计的时候,我们也许就不能仅仅依赖于逻辑上的考虑,还必须讨论产品在整体气质上的准则。而这个整体气质,是产品赖以生存,并且最能影响用户的中坚部分。 那么我们作为设计师,需要的是给产品赋予生命。这种生命该是独立的,特别的,并具有智慧的,这样它才能令人印象深刻,并且长久的。用户评判一个产品的好坏,往往不是通过理性的使用体验总结,而更多的是依赖整体情感的影响。而这种整体情感的影响,就是由产品背后的气质所散发出来的特质,它能让用户包容产品的缺点,夸大产品的优点,并且愿意和产品“融入一体” 这种特质需要容易描述,并易于理解和转述,他应该和用户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而且他应该独特和新奇,并且“自成一体”,甚至拥有自己的哲学,这样的品牌塑造就会更加成功。比如,我们一提到google,baidu,那么最简单的几个字就会反映在我的头脑中:“简单、可依赖”,那么在这个品牌气质的指引下,所有的使用规范、视觉表达、产品构架都会服从这个原则。但很多人错把google的哲学理解为所有产品的设计哲学,认为一切都是简洁最好,那就大错特错了,当然这是题外话。 其实我们是被这些品牌背后的气质和哲学感染了,每当我们陷入这些感染中,我们就会包容产品的缺点,夸大产品的优点。假如我们把Google和苹果机的logo都换成exdooky,你还会如此信赖它,称赞它,并一如既往地支持它吗?我们爱上这些产品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好用,而是这些产品的哲学感染了我们。这也是我说为什么易用性要给气质塑造让路的原因。 那么我的观点显而易见了,假如作为一个视觉设计师,你是否有能力为你的产品构想一个框架,构想一个气质,赋予它自己的哲学,去影响它人呢?我们在这里,谈得不是一个页面、一个icon,不是一种风格和一个流程,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画手,而是一个思想上的导师,甚至是一个哲学家,我们需要的是一个系统。我认为构架一个产品的气质就像上帝创造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中,设计师就是所有规则的制定者。在你的世界中,人们按照你的方式思考,用你设想的方式去操作,用你独特的理解去看到一个崭新的世界,我相信这种共鸣才是设计师为产品所作的最大价值。 站在用户的肩膀上: 设计师不是用户的奴仆,他该是先知,并且用设计为用户指引更美好的生活方向 其实我们始终在谈以用户为中心做设计,我们尊重用户。但往往这样思考的时候,就会限制自己的遐想,而战战兢兢的不敢迈出一步。有时候我们总在大谈创新的时候,却不敢颠覆一些固有的老习惯。其实设计师在面对固有的习惯的时候,应该敢于尝试,我的态度是:如果这种变化不是一个完全违反人类行为自然规则的,都可以宽容一些。要知道尊重权威就代表着放弃自我、放弃创新,但就设计来说,放弃创新,就等于丢掉了设计的本源。设计师该是生活在未来的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能看清楚什么是该改变的,什么是该弘扬的,什么是该丢掉的,当我们把一些东西扔进垃圾堆里,才有一些东西 从我们的心中生长出来。这种自主思考的判断,才是最可贵的。 世界永远没有相同的规则,世界也没有相同的案例,而在设计这个强调思维的领域,我们更不该把自己框定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其实我认为把设计用规则规范起来属于一种对自己智慧不自信的行为,这种感觉更像人们对于宗教的依赖,人们对于生活恐惧,那么需要避难所让自己感到轻松。其实我始终认为我们应该更大胆一些,敢于将自己的思维放在强烈的日光下,而不是用条条框框将其规整起来,剪掉他们的触角。保护好这些触角吧,它是人类最闪亮的部分。 我们无须害怕改变和创新的失败,哪怕别人用最恶毒的语言嘲笑你,你也不必在乎。就像尼采所说:“他沉沦,他跌倒。”你们一再嘲笑,须知,他跌倒在高于你们的上方。他乐极生悲,可他的强光紧接你们的黑暗。 这就像我们的伟大的毛泽东,在面对28个布尔什维克提出的中国革命应该在城市的时候,断然说:中国应该农村包围城市。我觉得这正像西方传过来的西方设计思维的一个映照,我们是不是该把一些西方的用户体验和设计方法从新审视或加以改造?对设计拥有自己的判断? 所以说按照我的经验,我不会去尊重一个用户习惯,而我尊重的是用户动机和内在联系。假如我们将这些联系按照自己设计的思考重新整体和排序,让用户产生新的习惯,岂不是更好?其实我认为最强的设计师是一个能够创造规则人,在自己的设计中将用户改造和影响,那才会发挥一个设计师更强大的作用。设计师应该是拥有独到见解的人,并且敢于面对反对的声音继续坚持自己的人。因为我们不是政客,我们是最有良知的拓展者 记住,一个成功的设计师不仅仅在行于是沟通、创意、绘画的人,而是一个心灵的强者或者是对世界拥有独到见解的人。 设计师还需要跪在用户面前吗?不,你要站在他们的肩膀上,为他们打开更广阔的视野 我理解的设计师: 我尝试着把我认为一个设计师该有的东西列在一张纸上,里面很多是我还没有的,需要去努力的。 沟通、思维、历史、哲学、绘画、表达、演讲、概括、创造、自我、延展、经验、方法。。。。。 那么假如你也是设计师,那你的字条在那里?? =================================================== 其实在这里唠叨这篇文章的原因,是我对两年来从事GUI经验的延展。我看到无数的视觉设计师终日在讨论着一个又一个流程和项目,企图规范他们,并将他们写在教科书里,感到有些意见不能认同。我只是在想,我们是不是忽略了一些东西,而过于期望理想化了呢?我们如果忘记一个GUI需要为产品产生的最大价值是产品气质塑造,那会不会将自己变成一个平淡无奇的角色呢。因为我理解对于设计来说,只有经验的总结和适合的方法,而没有一个绝对度量的准绳,但每个人理解世界的方式不同,这也正是我们的世界多姿多彩的原因。我喜欢看到各种有趣的思想蔓延,而不是对待设计过于理性的归纳总结,因为那都过于扼杀人类的智慧和创造性。 我认为设计就像使用毛笔,用它来画画写字很难做到精确,但一旦掌握其中的奥妙,就会得心应手了,创造出美妙无比的书画来,而这是坚硬的钢笔无法达到的效果。 当然这一切都是我的经验 真正的设计之路不是在书上,也不是在世界上某个地方,而是在你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