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户网抢织“围脖”

UI / 业界资讯 /      

uimaker
UI设计师 / 江苏 南京

来源:新京报   作者:

关键词

新京报制图/林军明

人民网、搜狐、网易等均推出微博客,产品同质化或将降低用户体验满意度

用“全民围脖”来形容微博客,在互联网界可以说并不夸张。在新浪围脖火爆起来的今天,搜狐、网易宣布将推出类似服务,百度则由李彦宏亲自领衔主秀自己的“i贴吧”,就连“国家队”的代表网站之一,人民网也于前不久上线了“人民微博”。几乎在一夜之间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开始提供自己的博客服务,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上演着“抢夺用户”的大戏。不过,照目前的情况看,用户必然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到处都是功能差不多的围脖。而自己的人脉关系,很可能会分散到各家不同的产品当中。各家互联网大佬能否冲破“利益”壁垒,让各家微博客产品实现互联互通,是围脖用户们最关心的问题。

近日,新浪微博在网上以难以想象的速度蹿红后,各互联网大佬们纷纷出动,百度推出了“i贴吧”、人民网上线了“人民微博”、腾讯再次把“腾讯滔滔”翻腾出来,而搜狐和网易直接连域名都类似化的确定为“t.xx.xx”。腾讯旗下网站滔滔今日发表公告称,从今日开始滔滔业务将会开始和QQ空间心情整合。此举意味着,腾讯有意利用QQ空间平台的用户优势,对微博业务进行新的整合。

这一幕让人联想起当初博客服务几乎“泛滥”的那个时代。几乎在一夜之间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开始提供自己的博客服务,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上演着“抢夺用户”的恶俗桥段。可是一直到“博客”的概念变得已经不再那么时尚的今天,国内还没有任何一家互联网公司能为博客开发出真正规模化的商业模式。

那么,连名字都有几分神似的“微博”,会不会再次为我们上演同样的故事?还是说,它将有机会完成博客未能完成的故事?

“没想到火得这么快”

●与传统博客“以文会友”的价值判断体系不同,微博更像是“以友会文”。

●在博客上写文章首先考虑满足自己,而在微博客上转消息,首先考虑让更多人回应。

围脖的“海外版”原型被认为是如今风靡世界的Twitter。越来越多的世界名流和知名企业开始意识到Twitter真正的价值所在,甚至连全球首富比尔·盖茨也到上面溜达。

“最开始发放内测邀请码之后,第一批种子用户上来玩,有叫微波的,也有叫围脖的,后来觉得‘织围脖’这个说法比较有趣,就传开了。”新浪微博团队相关负责人说,“没想到火得这么快。”据新浪相关高层透露,自2009年8月14日正式上线内测,用户数以每周50%的速度增长。而记者从CNZZ得到的最新数据显示,SNS站点在2009年增速迅猛,月增幅最大时高达6.08%,12月份的访客平均停留时间同比上涨了18.97%。

其实,微博作为一个“交互平台”和传统的博客,甚至是BBS社区都没有多大本质区别。因此这种“交互性”也很难成为其如今火爆的根本原因。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雷蔚真说,“我不太容易理解这个东西和传统的博客有多大区别。当年“博客”概念火爆的时候,有很多人通过他的学生找上门来,请他在某某地方“开博”。一段时间之后,雷教授痛感“明明就是同一篇,为什么非得发很多次”是他无法理解的问题,于是干脆全部作罢。

这或许是传统草根博客在中国无法取得规模化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传统博客本身相对精英的定位,一定程度上成为一道门槛,把更多只是希望做简单传播者,或者围观者的用户挡在门外。而微博和传统博客最大的不同,也在于此。

和传统博客“以文会友”的价值判断体系不同,“围脖”更像是“以友会文”。传统博客鄙视言之无物的“水贴”,而“围脖”用户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能因为某个朋友一句简单的语气词笑到抽筋。在传统博客上写文章,首先考虑的是满足自己,而在微博客上转载消息,首先考虑的则是让更多人回应。

产品互联互通被期待

●微博客产品“滚雪球”式的应用,使得人脉关系越分散,用户体验越差。

●新浪与手机厂商合作,开发出专用的手机客户端,让客户能“随时随地”玩“围脖”。

尽管搜狐、网易、腾讯等其他互联网大佬的同类产品目前还没有表现出和新浪叫板的能力,但假以时日用户必然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到处都是功能差不多的“围脖”。而自己的人脉关系,很可能会分散到各家不同的产品当中。

对用户来说,这既是好事又是坏事。好的方面在于多了很多选择,不好的方面则在于,类似“围脖”这样“滚雪球”式的应用,人脉关系越分散,用户体验就越差。

所以网民们最期待的一点莫过于未来各家“围脖”的“互联互通”。试想一下,如果新浪“围脖”的用户可以直接成为搜狐“围脖”上某个朋友的粉丝,那就意味着用户无论通过谁家的入口登录“围脖”的平台,都可以获取到其他各家公司平台上的朋友信息,所有问题岂非都迎刃而解?

但这样的期待或许很难成为现实。此前有消息称,新浪方面已向部分通过实名认证,并拥有较高粉丝数量的“V用户”发出用户协议,要求他们只能“独家在新浪开通围脖”,但截至记者发稿时,新浪并未对此事作出说明。有分析人士称,在各条业务线上均表现出竞争关系的国内几大商业网站要想放下架子“合作”,虽然从技术上来讲并不困难,但从商业利益的角度出发或许会是个不可能的任务。

不过,未来或许会有好事者开发出第三方平台来实现这一功能。

这只是“互联互通”的第一方面。另外一方面在于,“围脖”目前大多支持通过手机平台更新和浏览,新浪还与众多手机厂商合作,为市场保有量较大的手机开发出专用的客户端。当3G时代真正来临后,通过手机短信“随时随地”玩“围脖”,将成为更突出的亮点。

■ 一针见血

时尚也是一种力量

两个月前,当新浪微博客刚红起来的时候,大多数人只是把它当做一种“好玩的互联网产品”而已。在互联网时代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一个源于借鉴的优秀创意,在一批专业团队的开发下,在很短的时间内影响到绝大多数网民,并且成为一种时尚。成为时尚之后,自然就会有人跟进。只不过在记忆中,一贯以“稳重”和媒体特色见长的新浪,似乎还从未有任何一款应用类的产品成为其他互联网大佬们模仿的目标。

而当下,在新浪“围脖”火爆起来的今天,搜狐、网易宣布将推出类似服务。腾讯声称,早在2009年1月就已经用一款名为“滔滔”的产品表明了QQ对于微博客服务的关注,而百度,则由李彦宏亲自领衔主秀自己的“i贴吧”……这些江湖恩怨暂且不提,最值得注意的是,“国家队”的代表网站之一,人民网也于前不久上线了“人民微博”。

在中国互联网历史上,除了博客,还从来没有任何一种互联网应用,能够享此殊荣。而这或许也从一个侧面证实,这种全新的沟通方式所能造成的社会影响力,以及可能蕴藏的商业价值。而这样的价值无论是对于政治家还是企业家,或者是我等平民百姓,都将是新时代里无法忽视的力量。

■ 支招

玩转“围脖”

对于一部分曾经拥有聊天室经验的用户来说,“围脖”其实并没有太大的上手难度。实际上相对于其他类似的网络应用来说,“围脖”更像是一个聊天室,只不过区别于原始聊天室纯文本的沟通方式,“围脖”目前已支持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应用。

第一步:实名登录打破“没人关注”

要玩明白“围脖”,首先需要搞清楚几个简单概念。以时下最火爆的新浪“围脖”为例,用户在“围脖”社区中都同时拥有“粉丝”和“关注”两个关键身份。成为别人的“粉丝”并不需要他的同意,只需要点击“关注他/她”,则可以随时通过自己的首页接受到其更新的内容和消息。

对于新手而言,上手第一步最让人挠头的问题莫过于“既没人关注,也没人可关注”,自己的首页上“白茫茫一片真干净”,就算发点什么东西絮叨几句,除了自己也没有别人可以随时看到。

使用实名登录“围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之一。以新浪“围脖”为例,利用实名登录可以为将来“通过实名认证”带上“V”字符打好基础,同时也能够更快地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部分人脉关系转移到“围脖”上来。很简单的一个道理是,当你的朋友通过别的渠道知道你在“围脖”上之后,第一反应肯定是通过你的名字去查找你的存在并关注你,如果你不是实名,而是“张三李四”这样随意敲下的ID,或许是在为自己拥有第一个粉丝设置障碍。

第二步:用“@功能”打开交际圈

在拥有自己的第一批粉丝和第一批关注对象之后,下一步需要考虑的事情就是如何迅速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多利用“@功能”转发那些相对比较有趣的用户所发布的“围脖”内容是个不错的办法,而要想掌握到更多能打动其他人的消息,多关注些“话痨级用户”则是最方便的办法。

当然,任何事情都是有一定限度的,过犹不及,至于那个合适的“度”究竟在什么位置上,只有自己才能体会把握得到。这就好比如今的新浪“围脖”上,也不乏众多除了发布各种老掉牙的名言警句,或者动辄摆出一副普度众生的模样,无事可做的“带V党”,更有类似“后宫优雅”一类的不知真假的“炫富二代”。如何评价如何判断,一千个人或许会有一千零一种看法。(新京报 记者:彭梧)

 收藏